从《新青年》到新中国:一场改变中国的“思想革命”!
朋友们!今天咱们要聊的这个故事,绝对是中国现代史上超级重要的一章。它发生在1915年9月15日,那天,上海的一个年轻人——陈独秀,搞了件大事——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来改名叫《新青年》。这可不是普通的杂志,它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大幕,一场彻底改变中国思想和未
朋友们!今天咱们要聊的这个故事,绝对是中国现代史上超级重要的一章。它发生在1915年9月15日,那天,上海的一个年轻人——陈独秀,搞了件大事——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来改名叫《新青年》。这可不是普通的杂志,它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大幕,一场彻底改变中国思想和未
近日,位于东城区的北大二院旧址(原北大数学系楼)和《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两处红色旧址举办“承革命记忆·贺家国安康”双节系列活动,近5000名观众走进展馆积极参与,在历史回响中触摸家国温度,于文化传承里汲取奋进力量。
你有没有这样的好奇:是谁把白话文从书斋搬进大街小巷?是谁把“科学”“民主”这几样词塞进年轻人的脑袋,让他们一夜之间从书生变成街头的呐喊者?是谁用一份小小的杂志,把思想当成炸药往社会里投?答案里有一个人叫陈独秀。你想看他在昏黄灯光下改稿的样子,还是想看他在192
《觉醒年代》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首次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宏大背景,艺术地再现了众多历史人物为中国寻找出路的种种探索和思想交锋,呈现真实历史,获得不俗口碑。在豆瓣评分中,《觉醒年代》始终保持着8.8分的高分;在社交平台上,
1912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随后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政治上的动荡不安使得民众渴望一种新的思想来指引国家的发展方向,对旧有的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思想产生了更强烈的不满。同时,民族危机依然深重,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让有识之士认识到,
近日,北京交通大学思源·青年书店里,书香气息分外浓厚,首场“新青年文学讲坛”直播活动在这里正式开启。“新青年文学讲坛”活动由中国散文学会、《中国青年作家报》共同发起,旨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育新生代文学创作者,推动当代文学创作与传播
1915年9月15日,一本名为《青年杂志》的刊物横空出世,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中呼吁青年要做到“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振聋发聩的呐喊,为中国近代思想解放埋下火种。次年,刊物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改为《新青年》,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一批中国思想界的先锋力量,成为主要撰稿人。他们以敏锐的思想和笔锋,唤醒了无数追求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有志青年。
9月15日,《新青年》创刊110周年之际,记者来到北京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旧门牌为箭杆胡同9号)。这里是《新青年》编辑部的旧址,也曾是陈独秀的住所。我们驻足回望那段风雨如磐的时光,不仅是为了缅怀一段峥嵘岁月,更是为了探寻那跨越时空的青春密码,聆听历史与现
1911 年 10 月,辛亥革命爆发,当时 18 岁的教员正在湘乡驻省中学堂读书,他听了革命党人的演讲后,毅然决定投笔从戎。随后,教员以 “毛润之” 的名字编入程潜领导的革命军,在驻长沙的起义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当一名列兵。
晚饭后到仲甫宅,适子寿亦在此谈说一切,子寿拟将《青年杂志》改为《新青年》,来商于仲,仲与予均赞同也。
我所以写这封信,盖因2025年9月15日恰逢《新青年》杂志创刊110周年。作为一个曾经的青年,一个共青团干部,一个写作四十年的作者,我有许多话要对编辑部诸位先生,特别是想向陈独秀先生倾诉。我本姓陈,与陈独秀先生500年前是不是一家,不得而知,但从个人感情上,我
1919年,《新青年》提倡白话文,拉开了祖国大陆新文学运动的序幕。新文学运动的兴起,是1915年开始的文化启蒙运动深入开展的根本标志。和祖国大陆的情形相同,1920年起步的台湾新文化运动一直呼唤着台湾新文学运动走上历史舞台。作为台湾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台湾新
而在《庄子》达生篇中,斗鸡只有变成“呆若木鸡”的状态,不管其他鸡如何挑衅,都不会为之所动,才能成为最厉害的斗鸡。
《新青年》创办于上海,最初名称为《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原为陈独秀担任主撰的一人刊物,后来迁到北京改为“同人刊物”,钱理群在《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1915—1927)》里说,这“标志着《新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的正式形成”。《新青年》最初确定的六位编